目前本市房屋中介服務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首先,刊登虛假廣告,房源信息來源不真實。有的中介機構向消費者推介的房源信息往往是相互抄襲而來,對房主的真實性、可靠性不做核實。有些房主... 目前本市房屋中介服務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首先,刊登虛假廣告,房源信息來源不真實。有的中介機構向消費者推介的房源信息往往是相互抄襲而來,對房主的真實性、可靠性不做核實。有些房主由于沒有《房屋租賃許可證》、《房屋產權證》,不具備合法出租條件,不敢委托正規的中介機構,便專找一些不正規的小公司,而這些公司為收取中介費,根本不管委托房屋的合法性,便向用戶提供。此外,房屋中介機構的出租信息幾乎全部都是報刊媒體發布的,一些服務性報刊每天都有好幾個版面刊登房屋中介信息,但是由于某些報刊媒體放棄了對廣告內容真實性的審查,致使部分消費者上當受騙,造成很大損失。
其次,中介機構與假房主串通或者雇 托 經營,設套布局誘騙消費者上當。一般是先與房主約定好,等消費者交完各種費用或租金后,再由房主或 托 出面,將消費者趕走或中途告吹。如消費者李某看中某公司刊登的一則房源信息,欲以400元租下。該公司要求李某簽訂協議,交500元押金后,到房址附近看房。等待房主過程中,業務員打了一通電話后告訴消費者,房主說你來晚了,已將房租給了別人。李某沒看到房,遂要求退押金,
此時該公司或者以經理不在為由或者以財務不在為由,拖延不予退款。
第三,用合同的形式欺詐消費者。一些中介機構是專門玩文字游戲的高手,他們與消費者簽訂的格式合同條款不平等,帶有明顯的偏袒性,甚至是欺詐性。從消費者和中介公司簽訂的服務合同看,大部分中介協議都是中介公司事先擬好的協議文本,這些協議不同程度地存在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不均等的問題。
第四,經常變換工作人員,變換經營地點。被訴較多的中介公司慣用的伎倆就是頻繁變換工作人員和經營地點,采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方法對付執法人員和消費者。這些中介公司大多承租寫字樓以壯門面,租期大多為3個月,一旦投訴太多,執法人員追查太緊就搬家,使得消費者無處向他們追討押金或者介紹費。
第五,房屋中介騙子利用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差大行其騙。為尋找安身之地,很多打工者首選房屋中介公司來租房。這些租房者有著共同的特點:消費知識匱乏,自我保護意識較差,求租心理迫切。房屋中介抓住這些特點,大肆行騙。如消費者呂某到某公司找房,由于沒有為消費者找到住房,該公司同意退還呂某的看房押金,呂某如約前往,該公司業務員以辦退款手續為由,要走呂某的協議及收據后,稱會計不在,讓呂某第二天再來取錢,可第二天,該業務員不再露面,公司的其他工作人員稱沒見過呂某的合同及收據,也不認識為其辦手續的業務員,對呂某的退款請求置之不理。由于呂某手中已無任何憑證,無法向有關部門申訴,只好吃啞巴虧。
賈某池告訴記者,以上問題之所以屢禁不絕,乃是因為房屋租賃中介機構多為自然人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企業經營規模大小不一,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從而導致整個行業在自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及誠信度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為此,有關部門加大了對黑中介的管理和打擊力度,對于房屋中介做到有訴必查,對風險度高、信譽差的企業實行重點監控,對那些存在嚴重危害交易安全、嚴重擾亂經濟秩序、嚴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等行為的房屋中介公司及法人則鎖入 黑名單 庫,并依法限制其再投資和變更、注銷等登記行為。
賈某池同時還提醒廣大消費者,在選擇房屋中介公司時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一要注意查看其有無工商部門核發的營業執照、有無市房屋土地管理局核發的資質證書,二要看其是否有一定規模的固定經營場所、資金實力如何、其社會信譽度是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