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小產權房
1月10日,寧波市莊市街道光明新村。一排排漂亮、整齊的聯體三層住宅間距合理,每套住宅門前都有自己獨立的小花園,小區院內還有中心花園、健身設施。“就是別墅一樣的。”房屋中介公司的小陳向記者介紹,“每套面積190平方米左右,上下三層只要45萬。”記者粗算了一下,每平方米不到2500元,還是新房,而且這里離寧波市區車程只用半小時左右。 “只不過是農民拆遷后的安置房,你們雙方談好,協議簽好,完全可以買的。”小陳說,“雖然沒房產證,協議上該約定的寫好就沒事,很多人買的。”
記者隨后走訪了院內的幾戶居民,發現這里的房子轉讓早已不是秘密,甚至還有些“緊俏”。一位在曬衣服的大姐說她家里現在沒房子轉讓,“你要的話,可以幫你問問,來買的人太多了,價格還在漲呢,前段時間好像只要40萬到42萬。”
這么好的性價比當然誘惑人,因為相隔光明新村僅半站路程的臥龍花園別墅,每平方米價格要上萬元。臥龍花園的物業管理員告訴記者,這是個有產權的正規別墅群,單體別墅面積都在200平方米以上,每棟售價大概在200多萬元,“這還是以前的價格。”
隨著城市的發展,昔日寧波的“鄉下”已縮短了與中心區的距離。以鄞州區為例,集士港、古林、姜山等鎮到市中心的車程都在半小時左右,而且公交便捷。
在古林鎮菜場旁邊,一家連招牌都沒有的房產中介隱藏在民宅里,店主用幾塊板上寫滿了鎮里的房訊:俞家有房3間、帶院子18萬元;布政有房2層5間24萬元……偶爾也能看到標有“國有”字樣,店主周先生說,那是有正規手續有產權證的,價格稍高些,可上市交易。“其他的都是農房,村民和你簽協議,你可自住也可再到我這來轉讓。”周先生給記者看了幾戶已成交的協議。“如果你要新房的話就要等,俞家就有一大批新房剛分下去,要不了多久就會有村民往外轉讓。”據這名中介人說,村民從村里分得一套要38萬元,屬集體產權的拆遷還建房,如果轉出來可能要60萬元上下,“三層的聯體啊,怎么也比外面商品房劃算。”周先生說。
無論是城東的五鄉、邱隘,城南的姜山,還是北面的莊市、莊橋,或者西面的集士港、古林,這些在寧波行政規劃上已被稱作城市,而土地屬性仍是農村集體承包性質的地域,村民們的小產權房正以“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悄然交易著。
記者在調查后發現,村民們宅基地上的自建房和新農村建設拆遷后的還建房,使用權是村民自己的,“自己的地和房,自己住、租或賣都不由我們嗎。”古林一村民的話代表了不少村民的想法。
莊市街道光明村的一位村干部說出了村一級管理層的無奈:“土地是集體所有,我們建新村按規定只分房給本村村民,但是他們自己不住,租或賣給外面的人,我們怎么干涉?當然,我們不支持。”
與之相關的國土資源部門、房管部門竟然也“無權插手”。“我們的工作范疇主要是管理寧波市區內的房屋,農村的我們管不到。”寧波建設委員會房管處的一位虞姓工作人員說,“要說到管理,也僅限于發放農村房屋產權證,但現在發證工作也基本停了下來,主要是因為大多數農村房申報的資料不全。”寧波國土資源局地籍管理處的丁副處長表示,他們已將此作為下一步工作重點課題進行研究。
正是因為“沒有人管”,小產權房交易的所謂“好處”凸顯出來:不用繳納相關稅費,交易自由簡便,更重要的是“位優價低”。
一位寧波房產中介資深人士透露,寧波小產權房的來源主要是村民個體手中宅基地上的自建房和新農村建設拆遷后的還建房。寧波大多數房產中介手里都會有一些小產權房信息,“城中村的房子也很吸引人,雖然土地性質不同,手續不全,但仍然有市場。”
“寧波房市目前確實存在一些小產權房,但它們不是市場主流。”眾策房產代理公司經理曾雪松說,西郊的聯豐村曾有過部分樓盤,只有一本大的產權證,“這種情況都需通過二手市場補交稅費、土地差價,補辦產權證。”曾雪松認為,目前確實存在一些小產權房,都是村民個體與城市居民、外來人員的私下交易,“量也不是很大,也不能公開上市,對寧波二手房市場構不成什么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