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孫先生身在外地,于是用書面委托的形式委托自己的父親以周先生作為中間人,以孫先生本人的名義與杜先生簽訂了一份二手房屋買賣合同,購買位于某地的商品房一套。隨后孫先生的父親按合同約定交付給杜先生定金3萬元。合同簽訂后,孫父將合同傳真給孫先生。孫先生發現該合同上賣方寫的是張某,而在上面簽名的卻是杜先生,經到房產局咨詢和核實后,得知該房屋是劉某為張某購買的,但尚未辦理產權過戶手續。
孫先生找到杜先生,要求退還定金3萬元,而實際上孫先生的父親所交的3萬元定金已經交到劉某手中。于是孫先生再次找到劉某,經交涉,劉某同意退回 2.5萬元。孫先生在收到2.5萬元后,出具了收條。而后孫先生在向劉某索要5000元未果的情況下,訴訟至人民法院,要求劉某返還剩余的5000元定金,杜先生對劉某的返還義務負連帶責任。
律師說法
法院經過審理認為,孫先生委托其父與賣方杜先生、中間人周先生簽訂的二手房屋賣賣合同,因杜先生并非房屋的所有權人,而劉某亦未依法登記領取該房屋的權屬證書,故該房地產經紀合同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相關條款中的“未依法登記領取權屬證書的房地產不得轉讓”的規定,系無效合同。
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的“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的規定,因此劉某應當返還全部定金3萬元;被告杜先生與孫先生簽訂了房地產經紀合同,并收取了定金,應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所以,法院依法判決了劉某應返還孫先生5000元定金款,以及被告杜先生對上述款項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判斷民事合同的效力,其法律依據是民事法律法規,是《民法通則》、《合同法》,而不應該是行政法規。本案中當事人簽訂的二手房屋賣賣合同應當認定為無效合同,合同簽訂人杜先生既不是房主本人,其甚至與房主沒有任何聯系。杜先生明知劉某不是房主,自己既沒有房主的委托手續,也沒有劉某的委托手續,而以自己的名義簽訂合同并收取定金,其主觀存在過錯。并且杜先生將定金轉交給劉某也是沒有任何法律和合同依據的,該轉交行為也存在過錯,因此杜先生對二手房屋賣賣合同無效和定金的轉交均存在過錯,其應承擔連帶返還責任。依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